有網友在批踢踢PO出照片分享,在搭乘文湖線列車時,先是車廂電燈跳電,接著列車開始一陣暴衝又停在中央,雖然車上乘客看起來很淡定,但網友也忍不住質疑,文湖線列車的安全性。
大暑過後,夏去秋來,秋季的開始以立秋為準,此時氣候漸漸有秋意,但早秋濕熱,中秋前後偏燥,中醫觀點認為,秋天的燥熱之氣易傷肺,這時養肺便是養生保健的王道,中醫師吳宛容表示,與肺相對應的人體器官為大腸、皮膚、咽喉、支氣管等,如果民眾肺部或氣管常不適,容易咳嗽、膚色不佳的話,可以多吃一些白色食物,例如白蘿蔔、白菜、花椰菜、白木耳,中藥材則有山藥、茯苓、白芝麻、百合、白芍等等,這些食物具有養肺功效。吳宛容強調,「養陰」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,純正的蜂蜜水就是個補水養陰的好食材,蜂蜜具有潤燥、清熱、潤腸通便、滋潤肌膚的功效,可防止因皮膚留不住水分所引起的許多乾燥症狀,還能抗衰老。
早晨起床1杯溫開水協助胃腸、泌尿系統排毒吳宛容宣導,民眾早晨應盡量多喝溫開水,因為人體在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之後,體內的水份會蒸散而流失,早上起床時易感到口乾舌燥、口氣重,若在刷牙前喝溫開水,將不好的口氣隨著溫開水吞下肚,這就是簡易版的尿療法。養肺之外,補氣也很重要,吳宛容解釋,補足「肺衛」之氣,能增強肺臟對於秋燥及外邪的防禦能力,進而增進免疫力,所以秋季養肺時,可選用宣肺化痰、滋陰益氣的中藥,如沙參、西洋參、川貝等食材,不僅緩解秋燥有良效,更可以藉此保養呼吸系統,改善過敏體質。想要滋補的話可選擇多食用白色食物,緩解秋燥傷肺現象,也能預防感冒,因為五臟中的「肺」對應五色中的「白色」,只是這類食物多偏寒涼,虛寒體質者要小心。白色食物偏寒涼虛寒體質者攝取要注意吳宛容指出,初秋時期,秋老虎帶來高溫,人體特別容易感染上燥邪,秋燥會引起一系列症狀,包含乾咳、咽喉乾燥、皮膚有乾燥感等問題,但民眾因夏季炎熱常喝冷飲,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,故秋天開始忌貿然進補。溫的開水代表一種能量,可以改善你身體的代謝機能,刺激腸胃蠕動,清宿便,另外從中醫的觀點來看,早起時衛氣循行大約在大腸經(5至7點)、胃經(7至9點),這時候喝溫水,可幫助胃、腸、泌尿系統排毒。
蜂蜜水可改善皮膚乾燥專家提醒3族群不適用民眾如果皮膚容易乾燥,要考慮平時是否有過於勞累、愛吃烤辣炸類的食物、經常晚睡等習慣,吳宛容坦言,上述行為會使得體質燥熱、影響脾胃氣機循環,也會導致面色較為蠟黃,容易出現暗沈斑,若要改善皮膚乾燥問題,必須要「養陰」。(常春月刊/編輯部整理、文章授權提供/NOW健康、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延伸閱讀:沖泡蜂蜜要用冷水or熱水? 行家揭「正確方式」:多數人都錯了季節轉換鼻涕擤不完?5種改善過敏方式,吃藥舒緩最有效,一定要做「這件事」。對於最近一波感染的主要症狀,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曾表示,各種新冠變異株引起的症狀沒有明顯差異,但症狀隨著時間有所變化,主要是症狀變輕、上呼吸道症狀逐漸明顯、下呼吸道症狀逐漸減少。
食藥署:這14種食物都不具療效對於透過特定飲食來防疫,李秉穎曾強調,免疫力跟營養均衡有關,包括很多微量元素,但特別吃很多特別種類的食物不會有好處。新冠病毒第2次捲土重來? 影片資訊來源不明易誤解該「新冠病毒第2次捲土重來」影片前半段為「警惕2次感染。至於蘋果、銀耳等說法,則查無張文宏發言的確實出處。食藥署澄清,目前並無科學實證證明吃了哪一種食品,就能免於感染新冠病毒,若只食用單一食品,還可能導致身體營養素缺乏,免疫力變差。
出現以下7大症状,8成是中招了。營養師大推「6種食物」有效舒緩 杏仁豆腐、綠豆薏仁上榜。
這則傳言所提到的幾大症狀,基本上就是所有新冠感染可能出現的症狀,並不會因為病毒株或地區而有明顯不同。網傳來自大陸的「新冠病毒第2次捲土重來」影片訊息,內容聲稱吃雞蛋、蘋果、銀耳就能預防2次感染新冠病毒。吃特定食物無法預防新冠。經過查證,中國官媒「新華網」2022年12月23日「張文宏醫生:老年人要這樣加強自我保護」報導,張文宏前1日於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辦的「老年人如何居家防、居家治、居家健康」新冠防治健康大講堂直播活動中提到,「養老院每天免費給老人額外提供2至3個雞蛋以補充營養,蛋白質的攝入對老年人很重要,這樣即使感染了新冠,也能有較強的抵抗力」。
不過,上述內容並非來自醫學機構或官方單位不同於現代醫學所指的「肝炎」是傳染性病毒性肝炎的簡稱,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入侵,使肝細胞的功能發生障礙,或損害肝細胞而出現的肝臟本身的一種病變。例如「肝」臟腑的機能過度亢進,影響正常生理,就稱作「肝火」。而治療肝炎與肝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,在中醫來看,肝的功能是主疏洩、藏血、喜條達而惡抑鬱。
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是中醫往往看的是整體,中醫所談的五臟---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與現代醫學的肝臟、心臟、脾臟、肺臟、腎臟五種器官(organ)是不同的。護肝守則生理與心靈修養同等重要在台灣有90%以上的人都已感染過B型肝炎,且有20%的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。
蘆薈治肝炎非良方肝病與肝炎不同病變當發現自己有肝炎,很多民眾會用蘆薈當偏方來治療。例如油炸、燒烤等,咖啡跟茶也太燥,容易上火。
實證中,臨床表現為頭痛暈眩、耳鳴如潮、面紅目赤、口苦咽乾、脇肋灼痛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,或吐血衄血、便秘尿赤、舌紅苔黃糙、脈弦數等就可以使用蘆薈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,但是中醫使用不會用生蘆薈,通常會用煅蘆薈來治療急性肝炎,因為煅蘆薈抑制發炎的效果是很好的,但是要配合其他的中藥調理,治肝病或是肝炎絕對沒有什麼特效藥。於中醫的肝系統個性外向、活潑、亢奮,像是「過動兒」,對外在環境及身體情緒變化常反應過度,因此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,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,就會有眩暈、頭痛、中風、失眠、耳鳴、口乾、口苦等肝火旺盛、肝陽上亢的現象。不管是中醫的肝病還是肝發炎,休養是很重要的,賴睿昕中醫師提到,生理與心靈的修養都很重要,對肝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不去「激怒」它。讓扮演人體除濕機的脾胃機能受寒,更不容易去濕解熱。故中醫肝病可表現為血液、筋脈、消化、情志、眼睛等方面的疾病。變胖、痠痛、睡不好都在內美肝臟基金會授養肝攻略。
所以中醫的肝病不能與現代醫學的肝炎劃等號。雖然其中的一部份人會有肝炎的發作,但大部份的人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,也就是體內一直存有B型肝炎病毒,但病毒並未對肝臟有危害,可以和平相處到人死亡。
而熬夜晚睡,生活作息不正常使當肝的機能過亢化作「肝火」,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內分泌失調與新陳代謝不平衡,而俗稱的「爆肝」並不等於「肝臟發炎」,除非本身有肝炎帶原,肝火與肝功能異常也沒有絕對的關係,但是卻是惡化的主要因子之一。但是也不能過度的食用青草藥或蘆薈,這樣對消化系統來說過於寒涼,使用過多反而會讓肝病症狀更糟。
中醫師賴睿昕解釋,「藏象」就是將人體的生命現象用「功能系統」來分類,與現代醫學主要用「器官組織」來分類有所不同。若真的需要熬夜,賴睿昕中醫師提醒,應避免吃泡麵等含有防腐劑過多的加工食品,以避免再讓肝臟產生更多的負擔。
咖啡、巧克力上榜 但有5種食物真的要少吃肝過勞有「20個警訊」。熬夜易惹「肝火旺」注意這些症狀肝的功能系統主要為疏通、生發、升散等生理功能,而運用現代醫學則是代表,消化系統的蠕動、分泌與吸收、水分的新陳代謝、血液的運行、女性的月事與賀爾蒙分泌穩定、以及情緒的控管等。主筋,開竅於目,其華在爪,與膽互為表裏。(常春月刊/編輯部整理、文章授權提供/健康醫療網、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延伸閱讀:營養師最推護肝排毒「4大類食物」。
長期熬夜或是需要值班的民眾,一旦人體能量透支到一定的程度時,就容易造成陰陽失衡、陰虛火旺等口乾舌燥、口臭口苦、眼睛酸澀,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產生,而本身肝臟有問題的患者熬夜會加重肝功能的惡化這是無庸置疑的。當體內的火若太大,失去控制或造成傷害,就成了病理性的火。
中醫的五臟是「藏象」的概念。而熬夜也會導致肝火旺,常常會伴隨有頭痛、眼紅、眼屎多、口乾口苦、冒痘痘、肩膀僵硬、胸悶、心煩、躁熱、小便黃熱、便秘,月經不調、或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。
中醫常常講肝火旺,並不是指GOT、GPT升高,賴睿昕中醫師表示,所謂的肝火就是體內「促進機體功能活動的能量」用「火」來稱呼。中醫的肝病有虛實之分。
中醫治療肝病效果是肯定,但是中醫治療肝炎與肝纖維化是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。賴睿昕中醫師指出,蘆薈比較常用於外用,內服的話容易傷胃,中醫常常使用煅蘆會來治療病毒性肝炎,也就是把生蘆會用火煅燒成炭,以降低它寒涼之性。只是有一小部份的健康帶原者,會有急性發作或慢性肝硬化的可能,這通常與飲食,生活習慣有關係。如果要對應西醫的器官則為大腦的邊緣系統,下視丘與腦下垂體,以及肝膽消化分泌則較為相關,換言之,中醫的肝涉及現代醫學的神經、精神、內分泌、消化、生殖、乃至於免疫等諸多系統的功能,其中又以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功能最為主要。
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起居飲食,保持心情愉悅,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等將對治療起到促進的作用。通常與壓力或是過度亢奮的情緒有關係
實證中,臨床表現為頭痛暈眩、耳鳴如潮、面紅目赤、口苦咽乾、脇肋灼痛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,或吐血衄血、便秘尿赤、舌紅苔黃糙、脈弦數等就可以使用蘆薈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,但是中醫使用不會用生蘆薈,通常會用煅蘆薈來治療急性肝炎,因為煅蘆薈抑制發炎的效果是很好的,但是要配合其他的中藥調理,治肝病或是肝炎絕對沒有什麼特效藥。雖然其中的一部份人會有肝炎的發作,但大部份的人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,也就是體內一直存有B型肝炎病毒,但病毒並未對肝臟有危害,可以和平相處到人死亡。
故中醫肝病可表現為血液、筋脈、消化、情志、眼睛等方面的疾病。通常與壓力或是過度亢奮的情緒有關係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